王 娟
内容摘要:中小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萌生,价值追求多样,个性追求鲜活的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个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逐步引导青少年融入到自身人格中,以此来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会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促进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可见,在中小学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 核心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积淀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二者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中小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萌芽时期,他们记忆力好,接受信息快,如能系统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本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在中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根基作用
综观中华民族发展的五千年历史,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总结出的思想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能将这些宝贵财富传递下去,中华民族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儒生都懂得童蒙养正。通过私塾、家训传承中华文化,到了宋代,已经明确提出儿童要从“四书”进行系统学习,在这之后,以儒家“四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一直被作为考取功名、治理地方、传承家风、评判是非的标尺,代代传承。如今,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可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根基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同兄弟姐妹,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宽转弯,勿触棱”、“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的细节指导,都非常具体指向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言行,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时代光芒。书生雅士优美凝练的语言、平仄相间的优美韵律,优雅深远的意境、鲜明生动的形象,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惩恶扬善的意图,使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准和认识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越探究越能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使青少年从中不断吸取的精神滋养,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吸收适合青少年成长的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甄别扬弃那些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陈旧、迂腐、僵化的言论,采取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的方法,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本真质朴的光芒,并生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易于青少年所接受,认同。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准则,都富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就会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绕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只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民间,走进校园,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创新与发展,起到移风易俗,教化于民的作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的涵养化育功效。
随着国家教育部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加强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很多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走出象牙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后,广大青少年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热情高涨,他们乐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广大家长和教师也通过学习,宣传传统文化受到教育,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这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比如,近年来,各地中小学开展的经典诵读、善行日记、中华德育故事大赛、传统艺术展演、传统节日巡礼等活动,以及开办的道德讲坛、家教论坛、寻访家谱等家校互动活动,极大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滋养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同时,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发扬光大。如在结合清明节,学习清明节的由来,举办一些纪念祖先或革命先烈的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什么是“慎终追远”,什么是“民德归厚”,培养了青少年知敬畏、懂感恩、尊老孝亲的情感;通过端午节包粽子、系五彩线等民俗活动,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了解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了爱国爱民族的情感。另外,国家和地方各种公共文化场所,比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学生开放,利用现有的丰富馆藏资料,使广大家长和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增强了广大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再比如我校开展的课内外互动,家校延伸,通过指读、诵读、过百读、网上打卡反馈等形式的诵读,倡导生活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将经典熟记于心,出口成章;结合《百家讲坛》、《辽海讲坛》、《国学大讲堂》等载体,将视频讲座带进校园,组织学生认真聆听专家讲座,邀请名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经典;通过组织开展来自学生中的“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动“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激发和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通过寻访名家、名艺、名技、名迹,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体验家国情怀,弘扬民族革命精神,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家校配合,在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事上践行传统美德,体验见贤思齐、知行合一等人格修养,与此同时提倡开设琴、棋、书、画、戏曲、舞蹈、武术、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技艺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戏民乐活动,感受传统经典国粹的魅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访、做”训练与洗礼,善巧方便,灵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实际中,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早已是中华民族共的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思想体系,其中各个方面必然都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起来的,因此说,推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2014.3.25
[3] 程林辉 网站编辑:sxs8 《广西日报》2014.3.13
[4] 季明《理论学习-山西大学函授干部学报》 201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