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穿越

摘要:社会实践是一项带有时间、空间、角色和因果四个穿越角度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包括调研类、操作类、游学类、职业体验类、公益类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有效地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建构学生素养培养模型。

关键词:社会实践;核心素养;穿越

无论在网络文学领域,还是在影视作品范畴,穿越题材一度很火,而且深受年轻人追捧。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讲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看似玄妙的穿越常常发生,只是没有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么诡异罢了。而我们也可以借由穿越活动的开展,实现教育的体验与预设。

社会实践就是一项带有穿越色彩的教育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跳脱当下的时间维度,放眼历史的星空和未来的原野;离开日常“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走出家庭的“保温箱”和校园的“象牙塔”,投身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一切经历都将成为教育的资源,任何思考的过程和结果都将成为核心素养生长的肥沃土壤。             

一、时间穿越: 历史在左,未来在右

社会实践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渠道。活动中学生可以将时间的坐标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进行切换,在时间的穿越中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当然严格意义上讲,社会实践并不能如穿越剧般将学生带到历史与未来的真实之中,但可以通过活动的过程和心灵的体验使学生完成对历史的回眸和对未来的眺望。

走一走古迹,看一看遗址,在古迹、遗址中回溯家乡的过去、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的变迁。翻一翻家谱,学一学家训,在家谱、家训中追思祖先的精神遗产与文化基因。这些都是适合中学阶段的调研类社会实践。历史的苦难,可以让学生沉思未来的责任;祖先的光荣,可以让学生感受明日的担当。历史中所凝结的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精华,都是中学生必须领悟和继承的财富。

如果说历史令人沉重,那么未来似乎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梦想。应运而生的创客空间,则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创客空间不仅在校园内大行其道,而且也成为操作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升级版。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学生,打破学校的界限,成立校外的创客实验室,在实验室中,他们把知识变成制造,把创意变成产品,尽情享受着创新、实践和分享的乐趣。在一些科技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深圳、温州等地),中学生创客实践和创客产品的科技含量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学生们在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创客实践中,体验成功,玩转未来。

创新的前提是继承,继承的归宿是创新。历史从来不仅仅是昨天的存照,而且也是未来的预言。未来从来不是明天的从天而降,而是历史的螺旋上升。社会实践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不断的已知的积淀之下,开展对未知的探究与关照,形成对未来的设想。这些设想,以科学的形式表达,即为产品的发明与技术的革新;以人文的方式表达,即为思想的发展与文化的升华。

二、空间穿越:寻觅诗和远方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代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由此可见,无论古今,未知的远方永远是一个巨大的磁场,驱动着人类不断前行的脚步。那么远方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在于陌生、在于差异,在于陌生和差异所造成的人与自己所熟悉的世界之间的疏离感,以及这种疏离感中所蕴涵的无限可能。

学校教育的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相对固定。这种固定,对于身心迅速成长的学生来说,难免成为一种束缚,使得他们常常会产生对此地的逃离冲动。无论是休息日的短途出游,还是假期的长途旅行,都是对这种冲动的缓解和释放。

为了能让学生在旅行中获得更大的收获,使他们不仅在远方体验逃离的快感,而且可以实现诗意的栖居,一些学校或社会机构设计组织了游学类的社会实践。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通过对游学概念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从狭义上说,游学指的是到国外去游览学习。但如果综合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广义的游学可以包含所有异地的游览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身体、经济等条件,选择游学的不同时限、地区和内容。

游学这种穿越空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远方的风景、异乡的文化、行走的力量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豁达学生的心胸,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难以磨灭的诗意体验。

三、角色穿越:遇见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往往不是一种。每一种社会角色都具备受其社会地位和身份决定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望。人在学生时代社会角色相对单一,因此角色体验范围也较为狭窄。这种角色体验的缺乏,常常使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在多种角色的选择中陷入迷惘,或者在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中难以适应。为此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其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体验职业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奠定基础。

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比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还不够系统和丰富。职业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模拟的场景或现实的经历体验不同职业的甘苦,树立适合的职业理想,并以此获得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同时在职业体验中,学生也能进一步体会到父母工作的繁重与辛劳,培育感恩之心。

职业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情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以任务为驱动的职业体验中,学生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面对与同伴的合作、与客户的沟通、与对手的竞争等多项考验,会遇到由于对所体验的职业准备不全、能力不够、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各种困难。这些考验和困难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认识他人、善待他人;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保持乐观的心态。正是在职业体验中,学生完成了与社会的模拟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情商系数,实现了自我修正和完善。

四、因果穿越:让理想照进现实

今日为明日因,亦为昨日果。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一个前因后果的链条,不断延伸。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勇闯时空》,讲的是一名历史教授的哥哥在越战中殉难,教授于是借助时光机器,回到1963年的德州达拉斯,去阻止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他认为,只要他能挽救肯尼迪的性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就会改变,越战就不会发生,他的哥哥也就不会死。这就是典型的借改变因而阻止果的例子。当然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但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今天的因,借以改变明天的果。

目前社会上“道德贫血”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病症,冷漠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的纠结,不断地质疑着法律,更拷问着诚信与良知。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公民,“道德血液”的充盈,不能靠“输血”,而是靠人自身“造血”。教育只有对抗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人的“异化”,恢复本善的人性,才能让将来的社会充满道德的温情。

公益类社会实践就是以提升学生道德底线,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在社区服务、关注弱势群体、担任义工或志愿者、义务劳动、爱心捐赠等公益活动中,不仅获得了助人为乐的体验,也同样会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受到教育和激励。一位盲校的校长如是说:“健康的学生走进盲校进行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最大价值,不在于他们给盲孩子捐了多少东西,而在于当有一天他们和盲孩子都长大成人,会在成人的世界里友好相处,他们作为健康人在将来的社会中会为盲人提供更多的便利。”这就是因果的穿越与改变——现实中的学生通过公益类的社会实践在心里种下了善良的种子,未来的社会中,这些种子定会开花结果。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活动弥补了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单一性,通过时间、空间、角色和因果的穿越载体,在开放的世界中,形成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跨界模式。学校要有效地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建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型,让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现实的思想内核和未来的行为属性。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李康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 ,201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