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生“七微养德”教育的校本化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生“七微养德”教育的校本化研究

 

    在新课标要求的引领和带动下,沈阳市第七中学通过“七微养德”教育的校本化研究,针对本校学生的德育素养进行了剖析、解读与提升,切实地加强了本校学生的道德水平,探讨出了学校在德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全新模式,为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将该模式推广至全社会,起到引领一方的重要标杆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七微养德”;校本化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

 1、以新课标要求引领为先导

全新的课程目标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摒弃了以往只是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重要转向。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更加注重了对学生个体作用的关注,而究竟如何才能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这就需要德育教育的培养。在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整全的思想认识,才能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成为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以宏观德育教育现状为基底

 所谓宏观教育现状,指的是针对于全社会的总体情况而言、现今的中学生在德育素养的培养上存在的现状与问题。由于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原因、人们思想观念跟随时间在不断更迭、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缺失等各种原因的交相作用,使得如今的中学生在德育培养方面出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淡薄、缺乏志向与理想、心理素质较弱等多方面的德育教育问题。而究竟该采用何种特定有效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去完善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学水平,这都是亟待探求的重要问题。

 3、与学校自身教学状况相融合

虽然沈阳市第七中学现在已经成为了沈河区、乃至沈阳市的一所标杆性的学校,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水平的教学水平备受社会的瞩目与赞叹,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一路以来都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更是经历过考验与挫折,并努力地战胜了这些磨炼与问题,才能最终达到如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辉煌的程度,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卓越教育”。

    十二·五起始之时,在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素养,沈阳七中便立即针对学生搞了一次问卷调查,这个问卷和学生的学习毫无关系,主要是集中在德育方面。调查问卷一共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身问题”四个方面,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德育规划。针对问卷中这四个方面的几道典型题的回答情况,学校得出以下分析:

    在有关学校教育的问题中,学生在回答“您喜欢学校的德育课程吗?”一题时,回答“很喜欢、喜欢”的占96%,全部调查对象1300人中,无一人选“讨厌”!可见,学生的思想是向上的,都渴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在回答“您最崇拜什么样的人物?”一题中,45%崇拜“爱因斯坦、鲁迅、雷锋等”英雄人物;20%崇拜“周杰伦、李宇春、姚明等”明星;崇拜“父母”的占10%;崇拜“老师”的占22%。由此可见,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呈现出了多元化的价值观。而在回答“您最喜欢向谁倾诉烦恼与苦闷?”一题时,选择“父母”的是1%;而选择向“好朋友”倾诉的占64%。由此得出,父母对学生沟通、了解得太少。这个结论在家庭教育问卷中马上就得到了验证。

    在有关学生自身问题的调查中,学生在回答“您赞同‘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的看法吗?”时,选择“不赞成、坚决反对”占88%!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学生能正确对待德知体美劳的关系,并不认为成绩好,就可以“一好遮百丑”。学生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下遇到站着的老弱病残者,你会怎样做?”一题中,选择“主动让座”占79%;回答“在商场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您会怎么做?”时,选择“跟营业员吵架、自认倒霉、不知该怎么办”的占38%!这说明,掌握道德理论知识与思想道德实践上有所脱节,中学生很难将思想道德理论贯穿到思想道德实践中去。

以上内容,说明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是道德灌输、道德强制或道德放任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这与学生不同的道德水平相关之外,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方法有些问题也是息息相关的。道德教育需走出“功利主义德育”和“理性主义德育”误区,寻求关注道德情感、道德智慧和道德自由的美丽德育。 因此,沈阳市第七中学曹淑君校长便立刻以教育专家的高度视角,从高处着手,从微处着手,从重点着手,提出了“七微养德”这一有着深刻内涵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教育体系。

(二)意义

“七微养德”德育教育体系的确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德育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校完善德育教学内容,还能够将其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广平台的推广,辐射校园,辐射全社会,最终提升全体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素养。

     二、核心概念

    (一)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新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三)“七微养德”

     柏拉图说过,教育无它,重要的是心灵的转向。近年来,学校深入探索,细致剖析在学生德育管理方面的长处与不足,着重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点滴进行观察与强调,逐渐形成了以“七微养德”为主体的学校特色德育实践内容。这七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所谓“七微养德”,指的是在细微之处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指引和教育,于细微之处的点滴神偷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进而通过对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情境、德育形式等进行卓越建构,呈现道德内容之超越、德育过程之卓越、德育价值外显之超越,引起并维持德育对象对道德和德育的主动欣赏,以逐渐实现学生个体道德品行和文明程度的自我提升和超越。

    (四)校本化研究

所谓校本化研究,相当于校本教学研究,即以学校为核心力量,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办学特色进行的教学研究。

    三、研究目标

   (一)目标

1、科研目标

充实德育体系内涵,丰富德育体系内容。

    2、育人目标

转变思想,以“七微养德”引领学校发展新常态;向善向美,以“七微养德”开拓立德树人新途径;注重养成教育,以“七微养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工作目标

立足教师,以“七微养德”打造阳光班主任专业队伍。

   (二)内容

1、科研方面

通过对“七微养德”内容的夯实和巩固,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提升德育教学的层次,丰富其内容,使之对于学生的教学和引导更具有时效性、实效性和可行性。

2、育人方面

    首先,希望以此转变思想,以“七微养德”引领学校发展新常态。

 沈阳七中崛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学校崛起之初,始终伴随着一些社会争议。随着取消民办公助学校,禁止考试选拔招生,实行划片按学区招生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消除争议,打破危局,实现学校新的发展,学校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在校长曹淑君的带领下确立了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卓越教育”的发展方向,由关注部分优秀学生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由突出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变为努力实现学生的品行卓越、能力卓越、智力卓越。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将“品行卓越”作为卓越教育的核心,提出“若想为学生卓越的一生奠基,关键是要为学生卓越的品行奠基”。那么,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卓越品质,更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尽快地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呢?那就需要从生活小事着手,从每时每刻、一点一滴着手,微中见德、微中立德,并希望以此引领学校教学发展的常态,将德行与品质的培养具化并渗透进生活点滴,转变思想,重新确立德行培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次,以向善向美为方向,以“七微养德”开拓立德树人新途径。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一个方向,三个原则,七种途径”,努力实现德育实践活动的落地、生根、开花。此时,要明确一个方向,即:向善、向美、向未来。我国教育名著《大学》开篇就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也是要在初中阶段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种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百年树人,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内外结合,避免教育形式的简单化,教条化,努力将每一个外在的行为习惯都指向为内在的品德修养,让教育方式由“由外而内”转变为“由内而外”,实现习惯养成与品德修养的完美结合。例如,在用餐习惯的教育方面,我们就着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光盘”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这样,学生们对于“不浪费粮食”这一做法就会有能深层次的体悟,而不仅仅是遵守规范那么简单。再例如,坚持垂范引领,利用百年以来的文化积淀凝练出教师的“十种精神”。将教师的十种精神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垂范引领。如在放学走路的过程中,当教师下班遇学生放学时,教师车辆不仅不能鸣笛,而且要主动礼让学生,久而久之,这必将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体现的是全体教师和学生于生活细节中形成的高水平道德习惯。同时,坚持家校结合,我们希望孩子不仅把“微中立德”作为校园生活的行为准则,更引导孩子将这些好的习惯与品德带入家庭之中,实现品德修养的传递与辐射。

最后,注重养成教育,以“七微养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多年来,学校德育结合教学工作特点,坚持开展每月一主题活动,分别是:一月绿色科技月、二月社区服务月、三月行为规范月、四月安全教育月、五月法制教育月、六月比学赶超月、七月诚信教育月、八月社会实践月、九月养成教育月、十月爱国教育月、十一月感恩教育月、十二月体育艺术月。这些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现了形成有机融合,实现了德育与学生成长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3、工作方面,要立足教师,以“七微养德”打造阳光班主任专业队伍。

学校始终将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放在首位,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着力打造阳光班主任专业队伍,建设活力班级管理文化。因为只有教师有着高水平的人文修养和道德准则,才能每天耳濡目染地传递将其传递给学生,这也是“微中立德”很重要的一种体现形式。就此,学校尝试通过开展专家辅导式培训、同伴互助式培训、新任班主任系列入门培训相结合,以专家理论引领、同伴互助、以老带新,对班主任实行“信任管理”,使班主任通过培训在业务上做到“三能”:能正面引导学生、能营造班级正气、能和家长和谐沟通;在班级管理上做到“三有”:班级管理有特色、班级文化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有特长;在教育方式上做到“三特”:特色教育有创意、主题教育有招法、养成教育有成效。

    四、研究对象

沈阳市第七中学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统计学生的心理状态,初步把握学生道德水平,进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观察法:仔细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启发研究思维,不断获取新的发现,从观察后取得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入手,从而进行理论探究。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的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形成整全的经验积累,最终应用于实践,获得实际上的提升。

    六、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13年开始投入研究,历时三年左右。

2013-2014   制定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表现,总结德育问题      

2014-2015   总结“七微养德”德育教育体系

2015-2016   将“七微养德”应用于教学和生活实践之中

七、研究措施

(一)构建以“七中七德”为本的德育教育体系

“七中七德”是七中的“校本德育”,是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并建立的七中全新思想道德建设理念,即“听课讲课德”“开会讲会德”“用餐讲餐德”“仪表讲仪德”“说话讲口德”“走路讲行德”“待人接物讲礼德”。“七中七德”通俗易懂地阐明了学生思想道德基本要求,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将礼仪规范深入人心。“七中七德”,既有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时代精神内涵的体现;既立足习惯养成,又指向内心修养;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1.“七中七德”的提出

七中一直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双全、身心两健、基础扎实、学创俱能、特长明显”的人才。“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校注重学生品行,关注德育细节,发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十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研究、总结、探索、推新,在充分分析学生现状,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守则》、《中学生一日常规》及《十要十不要》等行为规范细则内容,将德育教育内容生活化,七中首先建立了七中特有的校本德育教育内容:“三个方面十二个好习惯”,即做人好习惯:真诚待人 、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好习惯:遵守规则、讲究效率 、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好习惯:主动学习、努力思考、学用结合、认真总结。在落实“三个方面十二个好习惯”教育体系时,七中德育工作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继续不断在思考、研究、总结、探索、推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次年,学校提出了“七中七德”教育思路,使七中的校本德育教育体系再一次得到细化,将七中德育工作带入更高、更新、更细、更具实效性的生活化领域。“七中七德”成为了七中学生的共同道德准则,构建了以“七中七德”为主体的学校特色养成教育体系,营造了“人人争做文明七中人”的良好氛围。

2.将“七中七德”纳入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将“七中七德”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组成部分,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项目全面推开,先是建立学校的德育教育特色“点”,再延伸到全体教工形成“线”、最后普及到全体学生形成“面”。全方位、多渠道渗透,达到以德育人、学校德育多样化和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的目标。

3.全面普及“七中七德”教育

学校通过班主任例会、升旗仪式、两操时间进行“七中七德”教育,发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平台优势,利用课间及午休时间对一些红色歌曲进行介绍、播放,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一月开展的绿色科技月、二月开展的社区服务月,就是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所在社区,开展力所能及帮扶救助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精神和道德情操。又如,六月比学赶超月,就是在中考即将来临之际,为学生创造比学赶超我要争先的学习氛围,与学校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再比如,通过诗歌朗诵大会、跳绳比赛、班会等活动对“一二·九”活动进行回顾与缅怀,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其中,切实地感受举行这些活动的意义,让自己的德育能力于潜移默化中得到主动的改变与提升。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互动讲解、情景剧的编演、承诺书签订等“七中七德”系列活动后,发现同学们在学校都能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听课讲课德、开会讲会德、用餐讲餐德、仪表讲仪德、说话讲口德、走路讲行德、接人待物讲礼德。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涵义并付诸于行动的目的。

4.“七中七德”深植于每个七中学子心中

现在,作为七中孩子,在刚入学的半年里,就会在学校这样整体的德育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家长也对“七中七德”非常感兴趣,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七中七德的学习也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完善了自我的行为习惯,提升了个人综合素养。可以说,“七中七德”作为我校德育校本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的教育目标。

   (二)形成以“七微养德”为方式的德育教育方法

有了明确的卓越德育内涵与内容,但这些更多地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沈阳七中“卓越德育”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特色。七中的卓越德育操作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七微养德”。

1、微在述说

不同于德育说理,在挖掘和展现“道德内涵”上,德育叙事尤其是良方。德育叙事就是主要通过将故事所蕴含着的道德之美以事件的形式而非道德规范的结论或逻辑推理的方式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现德美的优秀题材。道德故事是将道德精神、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具体地对象化到故事主人公的生活情境和情节中,使之丰富而感性,特别利于道德学习主体多角度地欣赏。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设了道德讲堂,努力发掘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道德典型,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品德之美。道德讲堂围绕“七德”等主题开展道德叙事活动。德育叙事的德育审美特点是道德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落幕的情节性以及其必然或偶然的结局对欣赏者情感的牵引和思想的启思,引发学生在思想深处主动向道德典型靠近,实现道德上的不断超越。

2、微在评判

道德两难法是建立德育审美视角和有效引起道德体验的方法。德育学习主体的体验兴趣是基于人们一般的道德常识与具体的道德情境结合产生道德冲突而引发对“道德选择未知”的追问,其欣赏的内容则主要是道德冲突在激辩中展现出的道德智慧之美。学校每年都会做围绕道德体验的主题辩论会,比如围绕近年的热点,学校2013年道德辩论的主题便是“当你在街上遇到老人摔倒后”,将扶危济困之德(施与)、赏善罚恶之德(拒骗)、真假难辨之困(冲突)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交由学生讨论,以探求道德之解,并在引导性讨论中将施与的本质意义引入,避免了道德主体简单在“施与而被骗则赏恶”和“遇真难而不帮则冷漠”的两难中抉择,而这正是对道德两难的超越。通过道德评判,让学生明辨了是非,更落实在了行动。20155月,学校初三八班汪洋同学,在放学乘地铁回家时,看到地板上有别人呕吐的脏污,主动擦拭,在周围人不解的目光注视下,然后下车时将脏污带走,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地铁好少年”。

3、微在寻找

生活常常是平淡无奇的,细微而精致的道德风景常常悄悄地静卧于平常的生活之中而不为道德观赏者所注意。在每个人的成长中也常常有一些经历和事件不断轻轻地拨动我们的情怀,但因其轻微而弥散,随着时间的流逝,一阵阵的道德涟漪终未能形成波澜。美德汇积法,就是教育者关注学生生活和生命状态,以类似于摄影师或摄像师的职业敏感(对于教育者就是教育的敏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甚至是探寻生活中点滴的道德行为之美,并适时举办“摄影摄像展”,以因汇积而丰富或强大的适应某一主题的道德材料集中呈现给学生欣赏。这种汇积和集中呈现,会使学生从对道德风景的无意识注目提升到自觉的赏鉴。

 人们很容易在经过一株花时观赏到她长出的新芽、萌发的花骨朵或是已怒放的鲜花,但很难驻足在她面前观赏从新芽到鲜花盛开的全过程。因为过程变化得太细微而不为人所察觉,风景呈现的时间太长,欣赏则变成了等待。让摄像帮人们观察和记录这个过程,并通过快镜头呈现给人们,于是人们就有了从花骨朵到鲜花盛开过程的欣赏和感性。美德汇积法也正是想借助这种道德生活的“快镜头”、“慢镜头”和“组合镜头”来实现呈现学生日常生活中不会或不易获得的道德风景,从而帮助他们获得道德心灵的丰富。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为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就是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例如乘车排队,遵守交通信号,主动捡拾垃圾等等,并用镜头和语言进行描述,开学之后,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有的学生在除夕夜记录下了在马路上辛勤劳作的清洁工人等。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必将引导学生不断追求自己道德的真善美。

4、微在实践

所谓拓展训练法,是指通过呈现一套精心设计的、兼具较强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个人或团体的任务情境,使参训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及其或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中获得认知与情感上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思索和感悟,实现个性品质拓展、能力提升的一类教育活动。这种方法最早源于二战,目前在很多企业的员工培训中被广泛使用。课题组将这一培训引入校园,首先深受学生喜欢,同时,学生从中收获的感悟会比一般活动要深刻、更丰富。在全市提倡乘车排队时,我们主动组织学生深入公交车站、地铁站,站排乘车,给市民作出示范,在交通岗安排同学引领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我们有同学周末在肯德基就餐结束时,主动将餐牌垃圾倒入垃圾桶,将餐盘放到指定处。肯德基的服务人员很诧异,因为平时很少有人这样做,就上前询问他,这个同学说:我在学校听老师讲,国外就餐都是这样的,这是应该做的。

5、微进心理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所面临的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复杂,学习竞争压力愈来愈大,这些都给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挑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七中始终将心理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引向健康、引向高尚、引向聪明、引向创新。比如学校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第一个初中学生心理沙盘活动室,第一个在中午午休时间组织学生做心理放松操,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国家“十二五”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室应用率特别高,经常有学生和学校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约定时间做心理辅导。学校还成立了心港湾心理咨询qq群,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和老师沟通,很好地缓解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儿。当然,从社会角度看,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投入的关注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比如说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普及等等。

6、微入环境

在德育中,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和集体欣赏这种德育作品美,是展现学生自己的道德风景。而对于学校现时“德育作品”的学生而言,其学长或非校内同龄人身上的道德闪光点和道德生活智慧虽并非学校同一德育进程或同一德育覆盖下的“道德风景”,但年龄、经历高度相似,又在成长进程上先于现时道德学习主体的学长们以及生活在同一时代拥有不同成长经历的同龄人,则是可以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借用的风景。学校教学楼每一层都有图书角,有学生的书画作品,学校因为篮球特色,每个学生人手一球,但是墙上没有一个篮球印。这些都靠学生自觉去维护。图书角全是榻榻米,学上看书需要脱鞋,这样美的环境,没有人去破坏,因为对于美的喜爱,大家是共同的。

7、微成课程

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学生而言,而若想要使得道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收获更高的教育效率,就应将传统德育和自身学校的德育结合起来,采用以校本教材为方法、以具体的德育知识和德育案例为内容,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原则的德育形式,赋予德育教育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加具有指向性的教育特征。七中在道德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方面具有很大的特色,其摒弃原来古板的、完全引经据典式的“书本式”与“说教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转而采取多角度、多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手段,在校本教材中引入“德育故事导读”、“德育事理讨论”、“德育实践体验”以及“德育感悟交流”等多样的德育环节,寻求德育和课堂的高效整合。学校希望通过有典型性特征、有自主特色的校本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与环节中,丰富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促进认知结构不断地同化和顺应;并能够通过自我、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不断校正自己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八、研究成果

“七微养德”教育自在学校投入实践以来,对于学生、教师,甚至家长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总体上大幅度地提升了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为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总体教学情况都起到了铺平垫稳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角度

学生们通过接受“七中七德”“七微养德”的教育,在德行、素养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比如出入校园自动成排,上放学向保安叔叔问好;食堂就餐秩序井然,向食堂服务人员说谢谢,就餐静悄悄,光盘;学校艺术节五千人集合坐好仅用了10分钟,散场时会场干干净净,没有一片杂物等等,这一切都在证明,在七中这片校园里学生的文明素养。

同时,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沈阳七中有1人荣获“沈河区优秀少先队员”称号;有五名同学被评为“沈阳市美德少年”,同时,还有2名同学被评为“市优秀学生”,9人为“区优秀学生”,9人为“区优秀学生干部”,5人为“区优秀团员”,104人为“校优秀学生干部”,312人为“校优秀学生”。2014年,被评选为“市美德少年”的学生共5人,“市优秀学生”3人,“市优秀干部”4人,“区优秀学生”23人,“区优秀干部”22人,“区优秀团员”5人,“校优秀干部”156人,“校优秀学生”468人。2015年,有一人被评选为“地铁好少年”,“市优秀学生”5人,“市优秀干部”5人,“市优秀团员”7人,“区优秀学生”22人,“区优秀干部”22人,“区优秀团员”5人,“校优秀干部”156人,“校优秀学生”468人。2016年, 有5名学生入选“创文明校园·做最美少年”,1人被评选为“辽宁省文明守法好学生”,同时,还有“辽宁省三好学生”1人,市优秀学生”4人,“市优秀干部”4人,“市优秀团干部”2人,“区优秀学生”23人,“区优秀干部”22人。这些数据正有力地说明了学生基本素养正受到了学校、区市,乃至全社会的大力肯定与赞扬,“七微养德”在学生们的身上得到了大力彰显。

(二)教师角度

    “七微养德”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之时,其实也对教师的进步起到了同样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德行的培养同样是“七微养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德行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针对教师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开展专家辅导式培训。我校组织班主任老师赴京学习,认真聆听名家报告;而且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曹淑君校长定期与班主任老师进行座谈,了解老师教学动态和需求,指导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请来沈阳教育学院刘凌波副院长等教育专家为老师们作《新形式下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等报告,让班主任老师亲耳聆听了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教育专家们的经验介绍,使班主任老师们的班级管理有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其次,开展同伴互助式培训。我校创建了班主任互动的校园网络平台。班主任集体推荐组成了由万平、张芳、高滨、李雪郁、黄要武、孙晶、李虹、黄琳为代表的七中班主任智囊团,通过开展《做智慧型、爱心型教师》、《班主任工作大家谈》、《教育工作漫谈》、《如何开好家长会》、《以言动心  让你绽放班主任工作魅力》等班主任沙龙、班主任工作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培训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引领,授班主任以新鲜的理念、技巧、方法,让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如鱼得水。班主任教师学会了与家长和学生沟通的艺术尤其是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再次,对新任班主任进行一系列入门培训。以老带新,跟踪培训,让新班主任尽快成长,形成了阶梯式发展的教师工作队伍。新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里可塑性比较强的群体,学校的重视,本身的好学,再加上老带新的引领,通过“学习—思考—收获—回顾—再思考—再收获”的螺旋提升轨迹,引导新班主任加强对经验的提升,很快实现新班主任专业化,促进新班主任工作再上新台阶。最后,还实行了对班主任的“信任管理”。我们对班主任管理没有条框要求,没有量化考核,而是通过开展活动时班级学生的表现来评价班主任,极大调动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也给班主任创造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使每个班都独具个性特点。当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管理不得法时,学生是“无帆的船”;当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管理得法时,学生就是“鼓满风帆的船”。学生是一艘怎样的“船”,关键在于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我们要做的是给班主任老师这个“船长”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更灵活的方法开好自己的班级“航船”!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七中逐步形成建立了一套注重实效、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模式,为班主任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平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我校的班主任队伍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这支素质过硬的班主任队伍的带领下,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德育素养也焕然一新。

(三)学校角度

    “七微养德”德育教育体系进行以来,沈阳七中在该方面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力的彰显和释放,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赞扬,那一个个代表着学校进步的荣誉便是最好的说明。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了诸如“沈河区先进学校”“沈阳市优秀大学区”“沈河区文明单位”“沈河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沈河区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沈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特色学校”“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沈阳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来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数不清的赞誉,便是沈阳七中有着“卓越德育”教育体系的最佳证明!

    (四)家长及社会角度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七微养德”不仅逐渐成为沈阳七中的德育特色品牌,更是实现了立足校园,深入家庭,影响社会的总体目标。比如,学生们在接受“七微养德”教育之后,回家后也会将所学内容“传递”给父母。每当学校召开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时,都会看到家长自动站排,给学生示范;开家长会时,家长也会自动停车成排等等。这些有素质的七中家长的所作所为,更是形成了一道更为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现如今,更有更多的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在孩子们步入社会中去时,也会“习惯”地将“七中七德”带入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我们有同学周末在肯德基就餐结束时,主动将餐牌垃圾倒入垃圾桶,将餐盘放到指定处。肯德基的服务人员很诧异,因为平时很少有人这样做,就上前询问他,这个同学说:我在学校听老师讲,国外就餐都是这样的,这是应该做的。2015届学生汪洋,在放学乘地铁回家时,看到地板上有别人呕吐的脏污,主动擦拭,在周围人不解的目光注视下,然后下车时将脏污带走,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让地铁好少年的精神在沈河不断传承。

总而言之,“七中七德”“七微养德”德育教育体系正在七中校园中不断地发挥其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在全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相信有“七微养德”教育的不断传承,沈阳七中乃至更多的中学生必将会获得更大的受益,中学生的德育道德素养必将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