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火把—读《叩问课堂》有感
沈阳市第七中学 袁桂红
既然课堂中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课堂这个舞台,那教师的“退”就成为一种必然;甚至可以说,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学生“前进”的空间。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周彬老师《叩问课堂》里面的句子,每一句都朴实无比,却实实在在的敲打着我的心。翻开《叩问课堂》我惊喜的发现,周彬老师以一个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站在了教育的高度,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真正的在探寻着教育,以大胆的语言尖锐的向教师向教育者提出了问题;文章语言优美,娓娓道来,不卑不亢观点鲜明,同时也是对教育,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深刻的关怀,使我产生了共鸣。
一、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教育。
老师们现在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只要爱学生学生就能学习好,然而“……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可要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大感情投入。因为感情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效率越低,教师对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我想到了一位在我面前流泪的老教师,她说:“我每天都找一个学生谈,学习对他以后有多么重要,可是他就是不听……”,这名老教师就是只注意了爱的付出,没有注意爱的回报,《叩问课堂》中提出:“教师要学生学习,无非以三种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但是究其根源,这都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在关心爱护学生,而是为了教学成绩而进行的手段而已。这样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老师?”
二、莫把课堂当秀场。
“如果教师利用学科知识优势而占据这个空间,那学生只有永远仰视自己的老师,……当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急于将备课内容讲完时,当教师总是急于将自己的精妙的解题方法演绎出来时,教师就成为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下课铃响时,这堂课也就“曲终人散了”,留给教师的是“一地的掌声”,留给学生的是“为教师拍了一地的掌声”。当教师在课堂里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的是老师,最后的胜利者是学生,同时也造就了教师的成功。 ”我们有的老师,课堂沉闷,教学成绩却不错,而有的老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除了热闹了一场,什么都没有得到,我想这两种课堂,都是教师的秀场,前一种课堂是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灌输给了学生,没有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出来的是考试的机器。后一种课堂,是伪课改课堂,只学来了课改的形式,却没有领悟课改的精髓,更别提老师们做的优秀课、公开课、观摩课。我们的课堂首先是神圣的,它承载了学生的终极发展,甚至于承载了科学的希望,所以我们的课堂一定是人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三、谁的课堂谁做主。
“……教师的批评与强制却无法拴住学生的心思,正如堤岸总想阻挡洪水,课堤岸前的洪水却更急于冲破堤岸的束缚。……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课堂并不是学生的。……教师为什么有心于课堂?就是课堂是属于教师的。课堂是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前线,课堂教学是是教师的生命线。……学生可能会喜欢上课堂吗?当然可能。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是注定要离场的。在场剧最忙碌的就是,就是制片人、导演与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都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要离场。在学生无法参与课堂的情况下,课堂还有可能是学生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实在不容得我们乐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举手的总是那些好学生,而那些所谓的“学困生”总是昏昏欲睡,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苦苦思索而未得的答案。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将土地还给农民”,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的吃饭问题,不正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做土地的主人。同样,我们也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书中的很多话都让我反复琢磨,深深的思索,就像火把在我的脑海中燃烧开来。“多见者博,多闻者智”,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多读多学,提升自己,惠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