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原来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这是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郑英老师写的一本书。“班主任原来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特有幸福感,1989年自己走出大学校园就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自己的12年班主任工作生涯中体验到了快乐!有了令我难忘的收获!所以我觉得郑老师做班主任时一定是收获满满,心中如灌蜜,虽然做班主任会付出更多的辛苦和艰辛,但却有着一种累并快乐、幸福着的感受,而我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也曾经有过相同的感受。
一、读书笔记与摘要:
1、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小时候一直想成为职业钢琴家,在她16岁那年,偶然发现一个11岁的孩子只要看一眼就能演奏自己要练一年才能练好的曲子。赖斯果断放弃做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攻读国际政治学,正是这次勇敢的放弃和及时调整,她才获得了之后的成功。
2、有一年,葡萄大丰收,许多葡萄园主请不到葡萄工,束手无策。有一位葡萄园主却另辟蹊径,他刊登了一则启事:凡想亲自体验摘葡萄、酿葡萄酒乐趣的人请与之联系,每天只需25欧元。结果,游客纷至沓来。那个葡萄园主不仅顺利摘了葡萄,还收获了一笔额外收入。所谓“聪”,就是善于用“耳”倾听,用“两眼”观察,在此基础上,用“口”表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用“心”。
3、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吵嚷尖叫,老人不堪其扰。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给每个孩子25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一如既往来到这里。老人这次给的是15美分,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孩子们任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啊!”他们发誓再也不为老人而玩了,果然,老人的门前恢复了宁静。(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德西效应”,即当一个人进行一项与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孩子们本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玩(内部动机),而老人施以奖励,悄悄改变了孩子们的动机,成了为美分和老人而玩(外部动机),随着奖励降低,孩子们便失去了兴趣,最终放弃了)
4、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男生如约在门口等候,陶行知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给他一块糖,说是对他守时的奖励,男生很是疑惑。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是对男生听取自己的意见停止动手的奖励,男生更为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对男生动手是为保护受欺负女生的奖励。听到这儿,男生愧疚不已,并未自己的举动真诚忏悔。陶行知掏出第四块糖,说是对他正确认识错误的奖励。此后,这个男生果真再没有动手打人。
5、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买了62本简装名著,让学生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兴致盎然。毕业后,让每位学生带走其中的一本作为对他们阅读的奖励。
6、“破窗理论”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同样,当一个学生的行为具有破坏性时,若不及时修正,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甚至整个班级都被影响。
7、美国前总统里根年少时,一次由于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须赔偿12.5美元。少年里根只好找到父亲,父亲说:“是你打碎的你就要赔偿,若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这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当他回忆起此事时,说正是通过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于漪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偷了钢笔,很是痛心,但还是不动声色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将自己心爱的钢笔赠送给他,说:“我知道你很需要一支钢笔,留着它,用它写好人生的每一步。”许多年后,已做了某部门经理的学生来看望恩师,竟激动地长跪不起。
9、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笔下的那则寓言故事:天鹅、梭子鱼和虾共同拉一辆大车,他们都使出了浑身力气,但车却纹丝不动。原来,梭子鱼用力超前拽,天鹅却一个劲地往天上拉,而虾竟然一步步往后退,于是力量相互抵消。
10、在七年级时我就与学生商定,三年后班级要送一份匠心独具的“礼物”给各科科任教师作为纪念,这份“礼物”就是让学生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来描述该科任教师。经反复斟酌与商讨,最终确定采用如下方式:以文言文形式描述语文老师,以证明题的方式证明数学老师,用英文描述英语老师,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角度描述科学老师,为美术老师素描一幅肖像画,为音乐老师谱写歌曲……
11、新学期开始时,我都会给每位科任教师一个“旺旺大礼包”,内含学生名单、班干部名单、座次的排定、成绩状况、校讯通网址、班班登录名及登录密码、学生个人信息(诸如家庭联系方式、家长工作单位、上学年情况综述、身体有无特殊情况等),从而能让他们尽快熟悉班级的基本情况。班级制定公约或是新定了一些规则和措施,也及时告知科任教师,以统一认识,协调一致。还及时向科任教师通报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与家庭情况,或是班级里发生的重大事情,可以让他们对班级有更多的了解,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
12、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豪猪法则”:寒冷的冬天里,一群豪猪为了驱寒,相互拥抱着取暖,但因对方身上有刺,容易砸伤自己,于是他们几经调整,找到一个既能相互取暖又不至于扎伤对方的距离,其实这也是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
13、 “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的农人,在后退插秧时,其实是一种前进。主动认错,先行自责,满腔诚意,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不易对付的家长,在如此真诚大度的班主任面前,也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班主任平时教育学生要勇于承认错误,如果自己真有过错,主动承认不失为一种示范。
14、有七个人共处,每餐共享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他们总是竭力争抢,彼此抱怨,于是迫切需要制定一项制度,为能公平合理地分粥。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通过抓阄定出一个人来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谁主持分粥,这个人就给自己分得最多,其余人自然有怨言。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一周刚好一轮,这总该公平了。但事实上每个人在一周里只有一天能吃饱,就是他本人主持分粥的那一天,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品德尚属上乘的人来分粥。开始这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最后又变成相互扯皮,而且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第五种方法,在第二个办法上(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附加一个条件,谁主持分粥谁最后一个领粥。只是小小的一个改进,效果却截然不同。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几乎都是一样多,偶有不均。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此后,七个人彼此和气,其乐融融,一扫先前的阴霾。这个故事再次佐证了合理制度(既第五种分粥办法)的作用:一来有效解决了切实问题(公平分粥),二来无形中形成了和谐的团队氛围,可见,合理制度本身确实有助于积极风气的形成。
这个故事的另一层内涵更长久地影响着我:有些事情之所以会有天壤之别,有时只因为看似不起眼的一步,当然这一步总是智慧的一步,这就是成败的距离。好比水烧到九十九度,还不是开水,唯有再坚持一度,才是开水,而这一度,却起了质变的作用。
15、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固执地认为我们的班级管理也存在三重境界:没有制度(或是制度不合理)的无序——有制度的有序——没有制度的有序。唯有“没有制度的有序”才是我真正的追求,唯有老子所描绘的“太伤,不知有之”才是我的真实渴望。
16、我们得抓住问题的源头。这一点,美国杰弗逊大厦的维修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幢大厦因年久失修,墙面出现裂纹,专家们设计了一套复杂而详尽的维修方案,但该方案耗资昂贵,实施起来难度颇大。于是再次研讨,发现罪魁祸首是由于每天冲洗墙壁的清洁剂侵蚀所致。为什么要冲洗墙壁?因为每天都有大量鸟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鸟粪?因为聚集了很多燕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燕子?因为墙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为什么有那么多蜘蛛?因为四周有蜘蛛爱吃的飞虫。为什么有那么多飞虫?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为什么飞虫在这里繁殖特别快?因为这里的空气最适宜飞虫繁殖。为什么这里最适宜飞虫繁殖?因为开着的窗户阳光充足,大量飞虫聚集在此,超常繁殖……于是,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关上整幢大厦的窗帘,真是四两拨千斤。
二、读后感
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时,光是书名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很多读者跟我一样,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班主任做得这么有滋味的。
坦率地说,班主任是工作压力非常大的一个群体。在当前的班主任队伍中,真心自愿当班主任的,恐怕不是太多。很多在岗的班主任大多是由于被安排或者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主动申请当班主任的。比如说,很多地方对教师评职称有班主任工作年限的要求,并且对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工作成效好的教师还有倾斜。因此,教师为了评上高一级职称,他们积极地争取当班主任,并且当得很负责,很有成效。但是,一旦他们如愿以偿地评上职称后,他们对班主任工作就不那么上心了,能推则推。但是,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总得有人来做,而且得由学校信得过的教师来做,这样,有些教师就是在“太烦恼”中不得以从事着班主任工作。
的确,与科任教师相比,班主任的确是忙碌了很多,他们既有学科教学的任务,还有繁重的班级管理事务。年轻的班主任郑英却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7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在别人看来“太烦恼”的班主任工作,她却做得有有滋有味。对于她而言,实现了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双丰收。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通过她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确,这本书不是无病呻吟式的口号堆砌,而是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的描述和一些特色工作的开展。按照郑英自己的话说,这本书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在熟悉的地方寻找美丽的风景。的确,郑英就是一个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有些人,她所做的事情也是很多班主任都在做的,只是她在常规工作中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用心,并注重积累。她书中的内容,真的非常不同,比如“运用名字的艺术”、“与学生对话的艺术”、“奖励学生的艺术”、“惩戒学生的艺术”、“与科任教师合作的艺术”、“与家长合作的艺术”,相信这些事情,每个班主任都在做,但是,郑英把此称为了艺术,也说明其中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探索。
当然,班主任工作仅仅做好常规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己的“绝活”。在书中,郑英也毫无保留地把绝活亮了出来。比如她在宏观上把握和微观上设计好班会课,把不少班主任视为鸡肋的班会课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载体。又如她的名正言顺筹班费,让班费管理成为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杜绝了被投诉的可能。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是郑英的班主任工作艺术和工作能力的最佳诠释。其实,这也是班主任专业化和德育专业化的最好体现。我们没有必要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因为我们就得面对这样的学生,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的确,一个行业的从业者专业化水平越高,就能越得到公众的尊重。想做一个有滋味的班主任,除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德育专业化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班级管理成效的提高。
如果,更多的班主任有滋味了,相信更多的学生自然也就过得更加有滋味了。面对班主任工作,是“太烦恼”还是“有滋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我读出郑英老师之所以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味、有收获,是因为她乐于班主任工作、智慧于班主任工作,特别是与学生交流的独到之处。希望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也能走上这一幸福大道。
我想每个育源中学教育者能够默默耕种在教育的农田里,像郑老师那样是用自己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去丰富着自己的田园,同样会把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滋味,品味与享受自己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