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沈阳市第七中学 王浩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沈阳市第七中学   王浩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早就断断续续地读过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作品,如《新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四颗糖的故事》《民主教育》等。但真正系统的读陶行知还是假期一个月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才真正感悟到陶公爱满天下、改革旧教育、心系国家安危的博大胸怀,他那追求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的满腔热忱,以及他那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彻底献身精神。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他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承杜威。回国后,他满腔热诚地推行杜威的教育思想,结果四处碰壁。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杜威的教育思想不适合中国国情,要想改革中国的旧教育,就必须从中国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于是,他根据中国的现实,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原理“翻了半个筋斗”,将其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班会课上的说教,课后的个别谈话那才是真教育。也知道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传身教,道理好象懂得挺多的,做得好象也不错。可看了陶先生的文章后再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才知道远远背离了先生的期望。


  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更不是在生活中学习。孩子们有的成天埋于书堆,成了纯粹的“书呆子”“蛀书虫”;而有的学生成天无所事事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于是他们就成了课堂上的呆子、傻瓜、瞌睡虫;更有一些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他们又精力过剩,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不安分分子,成了老师成天“挂念”的学生。陶行知说:“要想让学生不犯错误,就不能让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得让他们有事做。”如果一个学生不爱学习,那他不犯点错误才真是一个实足的呆子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陶先生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师生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产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我们要努力营造出健康的生活,因为健康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虽然过去了八九十年,但它仍然值得我们当今的教育者去学习研究,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